分析(卅一)

2022-02-14 22:11:20


文献


孝公元年河山以東彊國六與齊威楚宣魏惠燕悼韓哀趙成侯並淮泗之閒小國十餘楚魏與秦接界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周室微諸侯力政争相併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孝公於是布惠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下令國中曰昔我繆公自岐雍之閒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爲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爲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國家内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脩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羣臣有能出奇計彊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於是乃出兵東圍陝城西斬戎之獂王


分析

我们首先看这段文献大致讲的是秦孝公的事情。不过发现这一段里面能断成大句的标志词比较少,先大致按照国家、君主这些实词和部分连词、语气词来粗断一下:


孝公元年,河山以東彊國六與齊威楚宣魏惠燕悼韓哀趙成侯並淮泗之閒小國十餘。楚魏與秦接界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周室微諸侯力政争相併。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孝公。於是布惠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下令國中曰:昔我繆公自岐雍之閒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爲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爲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國家内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脩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羣臣有能出奇計彊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於是乃出兵東圍陝城西斬戎之獂王。


接下来我们一句一句分析。


01

孝公元年,河山以東彊國六與齊威楚宣魏惠燕悼韓哀趙成侯並淮泗之閒小國十餘。


孝公元年,这是君主纪年法。根据下文推断,孝公 应指 秦孝公,如果熟悉历史的朋友就会知道秦孝公元年是公元前361年。

河山以東彊國六,这里仍然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用法,数词后置,其中 河 指 黄河,今天山陕峡谷的黄河;山指崤山,在今河南三门峡市境。因此河山以东有时又被简称“山东”,与今天的山东意思不同。

與齊威楚宣魏惠燕悼韓哀趙成侯並淮泗之閒小國十餘

接下来间接出现了六国的国名,后面所带的字是君主的谥号。这句话在讲述秦国这时的形势,因此提出了其他六国当时并立的君主。分别是齐威王(秦孝公元年尚未即位,不久后即位)、楚宣王、魏惠王、燕悼公(悼公在春秋时,此处疑有讹错)、韩哀侯(秦孝公即位前已卒)、赵成侯。这里有两种断法:


甲:與...趙成侯並,淮泗之閒小國十餘

乙:與...趙成侯,並淮泗之閒小國十餘


乍一看乙这种说法比较合理,这里 并 意思是 并且有,但是前面这个部分说不通,因为这个 与 的位置很特殊,它不像现代汉语一样,连同前面意思是:

孝公元年,河山以东有六个强国,齐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悼公、韩哀侯赵成侯;

而是:


孝公元年,河山以东有六个强国,与齐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悼公、韩哀侯赵成侯(?);


与这六国国君如何呢?这里还要注意一件事,就是这句话中的 孝公元年 并不仅仅是个时间状语,其中的 孝公 代表着当时的秦国,也是这句话中的主语。因此 并 字作 并立,当以甲断句为正确。


还有一点也可以证明甲断句为妥,这样断开后,后面是:

淮泗之閒小國十餘,与 河山以東彊國六 的结构一样,某地某种国家有多少。当时实际上还有很多小国,穿插于大国之间,并不一定都在淮泗之间,例如中山国就在燕、赵之间。


02

楚魏與秦接界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


楚魏與秦接界,这没什么好说的。有朋友说不是韩、赵也和秦国接壤吗?下一句就说明在秦孝公即位之初,秦国的疆土很小,东边基本被魏国堵住了:

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这里面有几处地名在后面的问题中,这里只说 长城 指的是 魏西长城。战国时魏国修过好几段长城,这里是抵御秦国的魏西长城,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


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

楚国自汉中(与秦国接壤),向南有巴、黔中地。楚国当时占据了今天重庆、陕西南部、贵州东部等地。


03

周室微諸侯力政争相併。


周王室衰微。力政 可以这样理解,一是以武力为大政方针,推行力政;二是认为 政 是通假字,征,用力于征战。如将 政争 断在一起,则是内政之争,而非对外征伐,语意不通。因此意为:诸侯们用力于征伐,争相吞并(其他诸侯)。这句话反映了战国的特色,这一时期的战争已不再是为了迫使小国服从大国,而是大国吞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这是各国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


04

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孝公。


秦僻在雍州,这里的 雍州 是先秦九州的划分。之所以说 僻,因为春秋战国的主要历史舞台在中原地区,秦国受到山河阻隔,又有大国阻挡,不能参与中原(注意 中国 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含义不同,这里面秦国不被当做 中国,下文可见)诸侯的会盟。

夷翟遇之孝公。现在我们来看这一部分,断句明显有问题。首先,如果这句话是完整的,那么意思可能是:夷狄遇到了孝公。但是这句话意思很别扭,就是和上下文都不搭。实际上我们应该看到这句话本身就有问题,问题在于 之 字。之 这里是代词,指代前面的 秦。夷翟遇之 的 遇 是动词,我们知道现代汉语有个名词叫做 待遇,这个词实际是从古代的动词 待 和 遇 转化过来的,待 我们今天还在用,待人接物,这里意思应是 以 夷翟 遇 秦,意思就是说,把秦国当做夷翟一样看待。这就好比现代一群国家结盟,不带一些国家玩一样,为什么?因为看不起你。那么 孝公 应当是下句的开头。


05

(孝公)於是布惠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下令國中曰:


把 孝公 加上以后,后面的句子补了主语,这样就完整了。实际上,这个主语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在前几期里面讲过这个问题,就是古人在叙史的时候,有的主语是不能省的,就是所要论述的政体和君主,有时以纪年的方式出现,有时以国号的方式出现,有时则以君主直接出马代表。前面讲的都是旁的事,轮到(偶尔也会是 )来发号施令的时候,这个ta就不能省略。


我们看看 孝公 的法令:

於是布惠,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下令國中曰:

施恩惠;赈济孤寡(注意 振 通假);招募战士;明确功绩和赏赐,可以理解为明确论功行赏的标准。接下来我们来看 孝公 的命令是什么:


06

昔我繆公自岐雍之閒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爲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爲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國家内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


这一句很长,我们试着一点点看。


昔我繆公自岐、雍之閒,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爲界;

缪公 就是 (秦)穆公,春秋时期秦国有名的君主。岐、雍,分别在今陕西岐山县和凤翔县,雍 是秦穆公当时的国都所在。秦穆公在这个区域,修德行,施武力,向东平定晋国的内乱(当时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秦国先后立晋惠公、晋文公,其中还曾赈济晋国度过饥荒),以黄河为界。


西霸戎翟廣地千里。

向西称霸于戎狄,开拓土地达千里。


天子致伯,諸侯畢賀。

致 是 给予 的意思,周天子授予 伯 的称号,这个 伯 不是 公侯伯子男 里面第三等的爵位,而是一方诸侯之长。其他的诸侯(听说天子赐给秦穆公 伯 的称号),都来庆贺。


爲後世開業,甚光美。

给后世开辟了伟业,甚是光荣华美。到这句都是在说秦穆公治理秦国的丰功伟绩。接下来话锋一转:


會往者國家内憂,未遑外事,

会 逢、遇,赶上之前秦国有内忧(这里我们删掉了一段包含几个秦孝公以前君主名字的内容,这是秦国悲催的一段历史,国内由于君位争夺发生了内乱),无暇顾及对外的事情。


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

三晋,指晋国被分裂后形成的韩赵魏三国。实际上以魏国为主,攻占了秦国的河西地。河西地指的是今天陕西东部临黄河的地区,因在黄河西侧,被称为河西地,有时也称西河。先君 指 祖先的君主,这里不是指 孝公 已故的父亲,因为这一地区他父亲献公一直没夺回来。先君 主要指以秦穆公为代表的早期秦国励精图治、拥有河西地的君主。先 表示 已故的,这里是 祖先的。


諸侯卑秦醜莫大焉。

卑,以秦为卑,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直译就是 诸侯看不起、鄙视秦国。丑莫大焉!没有比这更丑的事了!可以说秦国人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07

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脩繆公之政令。


献公即位后,镇守、安抚边疆,迁都栎阳,将要东征,收复穆公故地,重修穆公的政令。


08

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羣臣有能出奇計彊秦者。


寡人,春秋战国君主自称,意为 寡德之人(谦称)。这里 先君 指的才是孝公去世的父亲献公,因为他所处的时代和献公一样,要完成的目的和献公相同,所以想到他父亲的志向,常常心痛。下面则是办法:

賓客、羣臣,有能出奇計彊秦者。

这是个定语后置,也就是说,应该是 有能够出奇计来使秦国强大起来的宾客、群臣。注意里面的对象,有宾客,有群臣,相比春秋时期要进步,各国游走的宾客可以,群臣也可以,但是平民百姓并没有被提及。


09

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我将要升ta的官,与ta分土。尊 是使...尊,直译就是升官。这一点很好理解,但是后面这一点就了不得了:与之分土。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强国,秦孝公会分封给此人一块土地。这在先秦是一种常见的赏赐,连同土地、百姓封给功臣,就是分封。


10

於是乃出兵東圍陝城西斬戎之獂王。


于是出兵,向东包围了陕城,向西斩杀了戎族的獂王。这里有个问题,就是这句话还是不是秦孝公的令。显然不是了,因为这是后来的史事,所以这里就不再是令的部分了。



至此文献整理完毕,这段文献所述的是商鞅变法前的事。据说正是因为秦孝公正视秦国现实,奋发图强,这才吸引了公孙鞅,为后来的变法张本。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源于秦国在当时的窘境。诸侯各国,不变则亡,小变仍亡,安能不变?




参考文献


孝公元年,河山以東彊國六,與齊威、楚宣、魏惠、燕悼、韓哀、趙成侯並。淮泗之閒小國十餘。楚、魏與秦接界。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周室微,諸侯力政,争相併。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孝公於是布惠,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下令國中曰:“昔我繆公自岐雍之閒,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爲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爲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内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脩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羣臣有能出奇計彊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於是乃出兵東圍陝城,西斬戎之獂王。


(文献摘自中华书局1959年版《史记》,略作删改)


关中、河东等地遥感影像,图片来自谷歌地球软件。这一地区成为早期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自然环境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的作用。


问题与解题思路


1  结合《尚书·禹贡》的内容,谈谈先秦时代的雍州之地有何利弊?

《禹贡》如此记载雍州的情况: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旣西,涇屬渭汭。漆、沮旣從,酆水逌同。荆、岐旣旅,終南、惇物,至于鳥鼠。原隰厎績,至于豬壄。三危旣宅,三苗丕敍。厥土黃壤。田上上,賦中下。貢球、琳、琅玕。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會于渭汭。織皮昆崘、析支、渠叟,西戎卽敍。


这里面比较重要的是雍州的田,在九州里面是第一等。在先秦人的眼中,黄壤的关中是最肥沃的地区。西周就以关中作为统治中心所在。雍州在地形上也具有优势,南有秦岭与巴蜀相隔,东有黄河(在中原诸国西面,故被称为 西河)与河东、中原地区相隔。在中国历史的早期,关中被认为是帝王乡,与其自然资源丰富和地理形势的优越分不开。


但是这一地区也存在很多隐患。关中盆地易于受到西北面的进攻,西周即亡于西北方的戎族。秦国建立后,在其五百多年的历史中,长期与戎族发生战争,并在与戎族的战争中逐渐扩展了其疆域。戎族的威胁使得秦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参与到与中原诸国的会盟中,被认为是和戎一样的野蛮国家。加之后来晋国锁闭秦国东进的道路,秦国在晋国强大时不能向中原腹地迈出一步。因此秦国到商鞅变法后都有两大任务:一是征服戎族,保持后方的安定;二是伺机东进,称霸并最终完成统一的大业。


戎族在这一过程中,既是秦国的大患,也是秦国的意外之财。之所以说是意外之财,是因为秦国通过在对戎族的长期征战中,学习到戎族的游牧战术,并借助陇东、陕北戎族的游牧业得到了马匹,对后来秦国组建在战国时期更为有效的骑兵部队起了重要的作用。统一天下前的秦国,实际上是农牧兼营的国家,这一特点在战国只有和北方少数民族接壤的几个国家才有体现。因此,雍州有农牧兼营之利,正如后来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面所述:


龍門、碣石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

關中自汧、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爲上田,而公劉適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豐,武王治鎬,故其民猶有先王之遺風,好稼穡,殖五穀,地重,重爲邪。及秦文、德、繆居雍,?隴蜀之貨物而多賈。獻公徙櫟邑,櫟邑北卻戎翟,東通三晉,亦多大賈。


物产丰富,也使得秦国的商业和经济有所发展。


其他有关雍州利弊的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如水陆交通、军事战略等。这道题主要需要结合文献,讨论分析区域自然条件对区域内社会经济的影响情况。


2  ?

像文献所述的,秦穆公主要作出了两大贡献:


一、取得河西地。

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早先,晋国的势力跨过黄河,占有河西地,这对于秦国极为不利。秦穆公希望能够夺取河西地,以保证秦国在关中的安全,否则没有黄河屏障,秦国将暴露在晋国面前。

起初晋献公时,晋国很强盛,秦穆公不敢贸然与之对抗;

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内乱,逃到秦国的公子夷吾被秦国派兵护送回晋国,曾许诺即位后将河西地割让给秦国以示酬谢。夷吾即位,即晋惠公,翻脸不认人,不承认承诺。秦穆公尽管很愤怒,但无可奈何,因为晋国实力很强,无法硬碰硬。后来晋惠公趁秦国有难发兵,被秦穆公打败并生擒,不得已割了一部分地给秦国,还把自己的太子留在秦国做人质,并使太子与秦穆公的女儿定亲。

后来晋献公将死,晋国太子没有知会秦穆公撇下妻子逃回晋国,秦穆公极为恼怒。太子回到晋国即位,即晋怀公。此时,,得到秦穆公的帮助,回国灭掉怀公,即位,即晋文公。晋文公死后,秦穆公发动战争失败,与晋国交恶,败多胜少。

但穆公和此后几代秦国君主基本能够占据河西地,使得晋国不能像之前那样对秦国造成巨大的威胁。

(后话:战国初期,魏国攻取河西地,深入关中,秦国到了生死危亡的时刻,秦献公以前,秦国又发生内乱,到献公方稳定下来,但献公终其一生未能夺回河 西地。秦孝公商鞅变法后,将魏国打败,但仍然未能全部夺取河西地。到秦惠文王时,方通过换地,将河西地全部并入秦国版图。)


二、称霸西戎。

秦穆公通过由余等人出谋划策,将疆域向西北扩展,吞并了西北的戎族部落。当时秦国的统治中心在雍城(今陕西凤翔南雍城遗址),渭水、泾水等河流的上游都是戎族。戎族始终是秦国的边患,如果不能安定,秦国日后向东的发展都只能是奢望。


经过一系列的扩张和征服运动,秦穆公将版图由今陕西中部、西部和甘肃天水一带向东扩展到黄河之滨,向西深入到泾、渭等河流的上游,基本控制了整个关中地区。尽管如此,晋国仍然控制部分河西的土地,牢牢控制着秦国东进的道路;义渠、西獂等国仍然存在,直至商鞅变法以后才逐渐随着秦国的强大而被秦国吞并。


3  解释以下地名:鄭 洛 上郡 陕城

:今天我们提到 郑,会想到河南中部的郑州、新郑,但是从文献来看,以魏国咄咄逼人之势,这个 郑 应当不在今河南境内,应在今陕西东部。我们还是要了解郑国最早的所在。郑国是一个较晚册封的诸侯国,当时已经是西周后期了,本来在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后来犬戎攻入镐京,周室东迁,郑国也东迁到今河南中部,于是 郑 所指代的区域发生了变化。


:文献中称 滨 洛,说明 洛 应指一条河,这条河应是陕西东部的北洛河,而不是河南西部的洛河。


上郡:这个上郡是魏国所置的上郡。魏文侯时伐秦,在今北洛河上游、延河上游一带置上郡,辖境约当今陕西延安市大部。秦国商鞅变法后,攻占了河东原属魏国的大片地区。为了保证洛河以北陕北高原不受到魏国的攻击,秦国与魏国约定,魏将上郡割让给秦国(前328年),而秦则将曲沃(今河南灵宝东北,非晋国故都)、焦(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还给魏国。注意这一郡虽属于秦始皇三十六郡,却不是秦国始建的。


陕城: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焦地与之相隔不远。当时秦国据有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因此东出可轻易至陕城。但在河西地,秦国则花了较大的工夫去攻取,直到秦惠王时才基本夺取。


其中前三个地名和战国前期魏国向西的扩张有关。鄭 与 洛 与魏西长城有关。魏西长城作为古代长城的一部分,需要适当了解其起止点和大致走向,以及当时所防卫的对象(秦国)。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地理问题,由于文献较少,时间久远,当今说法不一,需要参考各家考证。如我们在分析解答中有遗漏或错误的问题,请大家及时指出,欢迎批评指正,促进学术交流。感谢大家的关注与支持。



31


历史地理小知识公众号

The Official Accounts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general knowledge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外旅游攻略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