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深不可测的星球上,大概再也没有人比James Halliday更加了解澳洲葡萄酒了。年事已高的他,现在心中仍然“有一把火”。他对葡萄酒的热情从来没有减退,他幽默的说话方式,仍然令人发噱.
James本身从事写作多年,至今已撰写超过70本畅销书籍,而他一年一度撰写的《Australian Wine Companion》,更是被业界和葡萄酒爱好者誉为澳洲葡萄酒的。就如他的美国行家(不需指名道姓吧),James Halliday评估葡萄酒或酒庄,一字褒贬,无数的葡萄酒爱好者对他有着宗教式的膜拜,按图索骥,足以造就或覆亡一个酒庄整个年份的销售。
应主办方TOP Wine的邀请,就澳大利亚精品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未来及趋势,聊聊我的一些看法。
我一直密切关注澳大利亚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与大家分享这样一组数据: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葡萄酒金额
2000年 仅为120万美元
2008年 1300万美元
2010年 6400万美元
2015年 3.7亿美元
截止2017年3月的12个月,录得5.6亿美元
至2018年3月底的12个月中,录得8.48亿美元
这些数据,并不包含来自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而整个大中华地区的澳大利亚葡萄酒进口总额在过去的12个月中已经超过10亿美元。
就进口平均单价而言,澳大利亚葡萄酒超过了法国,成为中国进口葡萄酒均价最高的来源国。而中国,也已跃然成为澳大利亚葡萄酒最大的出口目的国。
仅仅就以上的数据就自信地认为这种趋势会一直延续下去,显然是不够全面的。而我们也从之前出口英国和美国等主要市场的过程中获取了经验,知道如何去纠正供应偏差,挖掘需求潜力。澳大利亚的生产商和酿酒师们非常勤奋,他们总是会不远万里地前往目标市场,比如英国,培养客户,实现销售。现在,他们也不遗余力地来到中国参加和举办各种活动。而中国离我们更近,几乎没有时差,无疑让我们的同仁更具优势。
另一个可喜的局面是,中国也已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访客来源国。这些自中国的游客,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诸如观光、留学、商务、甚至定居),来到了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曾做过一个调研,就那些未到或即将到访的中国游客,他们最希望去到的景点或目的地
大堡礁
艾尔斯岩(乌鲁鲁大红岩)
悉尼歌剧院
海港大桥
十二门徒等等
无疑会被排在名单的前列。
同样,我们也对返回的游客做了一个类似的调研,澳大利亚留给他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人们更多地提及美酒美食相结合的生活方式,几乎无处不在;以及晴朗的蓝天、美丽的沙滩,得天独厚的冲浪水域等等,让人流连忘返。
相信他们回来以后,会跟身边的朋友和亲人讲起自己亲身的游历。而这些到访过澳洲的中国游客,无疑也会是宣传我们澳洲美酒美食文化的具有信服力的大使。
此外,我一直略有耳闻,中国具有巨大的酒精类产品消费市场;在本次旅行中更是获得了一组粗略的数据,即中国的年均酒类产品消费总量约为1600亿美元,其中本土烈酒(白酒)和米酒消费约为1000亿美元;啤酒为400亿美元;葡萄酒约为160亿美元,也即仅为整个酒类消费总量的10%。
随着政府层面的引导和对健康问题的关注,我们有理由相信市场烈性酒类消费比例的减少,反之葡萄酒类消费比例的提升。
中国还不是一个成熟的葡萄酒消费市场。也就是葡萄酒在很多人来说还是在某些特殊场合的饮用选择,或者是送礼性质的消费,而不是一个日常性质的饮品。在中国访问期间,我也还是能看到人们会将葡萄酒倒在饮用烈性酒的小酒杯中,并以类似的方式宾客间相互挑战的饮用习惯。
但非常可喜的,年轻一代的人们(20-30岁),已经有部分逐渐在形成每日饮用一杯葡萄酒的习惯。
法国香槟产区的酒商在澳大利亚进行推广的时候,觉得对他们来说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就是让人们接受,饮用香槟葡萄酒并不是在特殊的节日或场合的选择,而是每日都可以有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有一杯香槟葡萄酒在手。
对我们澳大利亚酒商而言,这样的挑战也同样成立。(即要让中国消费者接受,饮用葡萄酒,并不是在特殊的节日或场合的选择,而是每日都可以有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有一杯葡萄酒在手。)
到那个时候,估计我们澳大利亚要担心的问题,是我们是否能有足够的葡萄酒,供应到中国市场?还有什么能比在异国他乡喝到一杯来自自己家园的葡萄酒更美好的事情呢?
还有什么比“每日一杯葡萄酒在手”更好的回馈自己的方式呢?
联系人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