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5 07:55:12
建筑、航天、汽车及生物医疗等可算当今3D打印应用最为热门的领域,而由于医疗服务于人类生存最具直接性,因此3D打印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被认为最有革命意义。现阶段,生物3D打印技术较为成熟的应用主要有细胞打印、组织工程支架和植入物打印、假体打印和手术器械打印。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了人耳、骨骼、心脏等器官的打印成功案例,有一些甚至取得了临床试验上的成功,虽因技术、材料等因素限制未经推广,但长远看前景广阔。
公开数据显示,美国目前仅不到1万有捐赠器官意愿的人选,而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多达11万,世界范围内,大约每1.5小时就有一位需要进行器官移植的病人在等待中死亡。可以想见,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我国需要修复和移植人体器官的患者数量大到惊人。生物3D打印的意义正在于此。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针对病患器官移植提出了“优先区定制”概念,将3D打印技术推广到膝、肩、踝、肘、腕、骨盆等各部位,属世界首创。在此基础上,该技术又延伸至整形外科、口腔科、眼科,在给患者修复颅骨、修整下巴、重塑颧骨等部位时提供帮助。难能可贵的是,3D打印在医学中的应用不止于单纯打印身体部件,还在于对设计假体、模拟安装、定向导引等辅助技术的突破。
但即便国内外关于生物3D打印的技术突破成就卓著,真正将打印器官移植应用于人体,还是近两年的事。其一,3D生物打印整体研发、细胞培养、手术移植等核心步骤成本非常高,未来规模化生产对降低成本的效应也不会很明显,高端消费属性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其二,人体系统异常复杂,当有限技术面对无限复杂的人体时,诸多阻碍难以预料,医疗行业特殊性,决定其运用到人体上需大量监管机构审批文件。
作为颠覆传统制造业的全新技术,3D打印无疑是生物医疗领域的后起之秀,未来前景不可限量。然而目前来看,对这一技术的应用还需合理规划、统筹渐进,在示范中积累经验并推广。